以开放合作推动范式变革,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2023-04-26 07:54:04
  • 0
  • 0
  • 0

来源: 三思派

作者: 秦铮 丁明磊

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的变革则是推动科技赶超、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范式变革又依赖于开放合作所带来的跨国互动。从开放合作到范式变革,继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这种机制对我国抢抓变革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1、科研范式变革促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机制


1、从历史长周期来看,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一直处在演变当中,这种演变是世界主要科学中心转移的根本推动力量,同时在某些重大时期,推动科学革命爆发

在世界发展史上,意大利因首先爆发科学革命而成为第一个科学中心,之后英国相继代替意大利,德国代替英国,美国又代替德国,成为新的世界主要科学中心,这种演进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的变革。意大利之前,人们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主要采用推理和思辨的方式,16-17世纪,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人提出实验方法,创立了实验科学,意大利爆发天文学革命;17世纪,英国的牛顿及其继承者,把实验科学与数学推演结合,突出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发展出经典实验范式,力学、物理学及整个近代科学真正开始发展为精密科学;18世纪,法国拉瓦锡等人,在继承实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定量分析,把实验科学拓展到量化研究范式,法国爆发化学革命;19世纪,德国李比希等人通过有机化学研究将定量分析的实验方法推向高潮,掀起新一轮化学革命。同时德国发明实验室教学法,将科研组织方式从个人做到了团体,形成了有组织、有规模的研究,德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20世纪,美国大力创办工业实验室,形成技术科学研究范式,继而创办国家实验室,发展大科学研究,成为新的世界主要科学中心。每一个国家在代替前一个国家的过程中,都开辟出新的路径,通过科研范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实现了科技赶超和自立自强。

2、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的演变从来都不是单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在多个国家之间互动,这种跨国互动的主要载体是科学家个人和依相关主题聚集起来的科学家群体

在早期,科学研究主要依靠个人兴趣驱动,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上的变动也主要由个人推动,因此科学家之间的互动对于实现思想突破、推动范式变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意大利开始,欧洲就开始了游学的传统,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大学间自由流动,其他国家的学子到意大利留学称为一种时尚和荣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思想即在意大利留学期间酝酿。英国也特别重视与国外科学界的联系,皇家学会有一半科学家是外国人,“月光社”这样的社团则实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沟通,成员瓦特也与德国科学家长期保持联系。法国在当时是世界的数学中心,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数学家,这主要得益于“梅森学院”这样的科学社团,该社团吸纳了欧洲不同研究领域的大批科学家,鼎盛时期,人数多达140名左右,涵盖各国顶级天文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等,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巴黎皇家科学院。

近代以来,到十九、二十世纪,有组织的国际开放合作对科学家群体的流动和交流起到更多推动作用。德国创办柏林大学,坚持学术开放,几乎所有学科和专业的教授都来自于欧洲最顶级的大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是在20世纪第二次科学革命爆发中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美国从二战开始,国际开放更加明显,大量吸纳和引进欧洲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教学、应用研究等不同工作,使美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迅速迈上新的大台阶,并成功加入科技强国行列。

3、如果具有开放的制度和环境,科学家群体就容易自由拆分和组合,在频繁的互动中形成知识流动和创造,这对于推动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变革极为重要

凡是发生过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形成过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国家,都在一定时期内大力推动国际开放合作,鼓励科学家自由流动和交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德国、美国三个国家。英国在世界上较早地制定了鼓励发明的制度,规定发明人可以依法享有成果独占权,吸引国际上许多发明家和企业家前往英国,推动英国科技初步发展;皇家学会则较早地实现了科学研究的建制化,对于吸纳国外科学人才起到重要承载作用。德国在统一之前,最重要的做法就是构建统一大市场,通过关税同盟来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经济的先行发展为科技的投入提供坚定支撑,同时也繁荣了科学思想、促进了知识流动。可以说,在欧洲的时代,由于理念发达的国家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许多大学教师和技术工人都能够跨国工作、自由交流,游学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到了美国的时代,开放合作的制度环境更加完善,通过颁布专利法和重金诱惑的方式招募技术人才、制定特别计划引进欧洲流亡科学家、使用移民法案推动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向美国输入、通过签证优惠吸引大批留学生等,各种各样的开放合作制度,让国际人才在美国实现自由流通,从而不断在科学领域推陈出新,促进范式再一次变革。

当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有望产生新的突破,数据驱动和场景驱动越来越成为研发活动的新方式,开源开放、知识共享成为研发新趋势。在当前新一轮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变革的浪潮中,有意识有组织地安排科学家群体和相关高层次人才对外交流合作变得更加普遍,这种方式已成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保持科技引领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以外生资源推动内生增长成为各国的基本国策。


02、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我国已把开放合作作为重要的国策,近年来,也愈发意识到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变革的重要性,但在部分问题的认知和解决上,还存在着误区与障碍。

1、科研学风作风还比较僵化

受西方科学研究的惯性影响,目前国内主流研究仍然停留在实验科学绝对统治之下,唯实验、唯数据、唯模型、唯证据的研究风气几近鼎盛,而逻辑思辨和质性分析的空间严重不足,没有模型和数据的研究普遍遭受歧视,突破性思维的产生愈发困难。具体表现:一方面,学术评价体系指标过于量化和功利化,科研工作者对快速产出成果和“成名”的需求十分强烈,盲目追逐政策热点,或者跟风国外理论现象十分普遍,“改进式”研究比“原创性”研究的产出成果更多、效率更高。这种学风实际上对原有科研范式产生一种锁定效应;另一方面,学术交流载体尤其是报纸、期刊等刊物不规范问题突出,科研作风不恰当引导仍然存在。发表看职称、论头衔,内容重实证、轻思想,评审拖时间、忙应付等,都对学术研究价值的产生和传播造成一定障碍,对思想活跃的年轻科研人员则更加不友好。这些问题对于打破原有科研模式、催生新的范式十分不利。

2、旧思维模式还未真正转变

世界正在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变,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几百年来形成的工业经济时代。中国由于其“后发国家”的属性,长期的经济和科技追赶使这种思维模式更加固化。大部分决策者和研究者仍习惯于单一化标准、专业化分工、流水线运作,并对此深信不疑,以至于很难意识到它已成为突破性创新的最大障碍。一方面,标准化模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会让人失去创新空间,人们一旦习惯于单一标准、单一模式,对“创新”“错误”甚至是“意外”的接受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对这种模式进行固化,就会对知识创造活动产生限制,久而久之失去原创动力,范式会被锁定在原有位置;另一方面,专业化研究在提升认知的同时,也造成大视野的缺乏,对知识的跨领域流动和整合造成不可避免的障碍,“圈子学术”“虚拟学术”使人们失去革新的动力,越是成熟的范式越是难以被打破。

3、开放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开放合作的关键在于促进科研人员跨国流动和交流合作,目前我国相关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仍然没能与国际完全接轨。首先在引才速度和能力上还比较欠缺,签证制度、移民制度、人才筛选机制等都相对缺乏竞争力,官僚化、形式化、程序固化等体制机制障碍十分突出,科研单位尤其是体制内科研单位引才失败率较高;其次在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上还差距较大,不少引进顶尖人才在工作一段时期后,迫于行政事务干扰,往往选择离开或者消极应对,对潜心做科研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最后在组织高水平人才走出去上还缺乏战略计划,尤其是面向未来的、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走出去战略,目前还缺乏明确的人才计划,相关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意味着我国在推动科学家跨国交流、自由流通、潜心科研的环境营造上还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不能经常受到国际社会的有利冲击,甚至缓冲和排斥这种冲击,因此突破起来更加困难。


03、对策建议


加大国际开放合作、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从思维认知突破,继而在操作层面发力,这样才能上下联动、知行协动、掌握主动。

第一,将范式变革提升到战略高度。①在国家级规划和事关科技、教育、人才的规划中,将鼓励和推动科研范式及科研组织方式变革作为国家战略或长期行动明确提出,带动学界、业界乃至全民思维方式转变。②鼓励学界对西方科学概念进行再认识,加大科技发展的哲学反思,推动中国哲学与西方科学对话,打破“唯科学”思维惯性,以更加思辨的、非标准化的理念引领科学发展。③围绕范式变革谋划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力度破除国内外学术资源使用限制,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真实的信息流通渠道,实行对科研人员(而非领导)负责的信息沟通机制,促进知识自由流动,加快知识创新。

第二,以科研整风助推范式变革。①实施学术期刊再造工程,以期刊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风作风扭转,联合多部门开展查摆问题、纠正作风运动,大力营造公平公正、自由真实、友好向善的学术交流环境。②下放科研单位自主组织权,鼓励自主探索科研新范式新方法,鼓励减少青年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压力,鼓励打破程序固化、形式僵化,坚决遏制追热点和成果内卷现象。③继续破除科研经费使用限制,将经费使用从合规审计转移到服务创新上来,对于能够解决科研难题、提高科研效率的方式,不拘一格给予大胆鼓励和充分支持,尽量减少“不必要”限制。④鼓励和推动极限式研究,从内在真正尊重极限研究结果,形成天马行空、自由探索的研究氛围,给予“不起眼理论”“超假设理论”成长空间和讨论余地,催生新思想新热潮。

第三,加大加快人才跨界交流改革。①完善与引才有关的体制机制,制定长远引才和人才走出去战略,协调科技、教育、外交、财政等多部门,形成人才计划,列出问题清单,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措施。②设立和利用全球基金会、国际论坛、智库交流机制等平台,形成学术信息网络,常态化跟踪各领域优秀人才,实现精准识才引才。③扩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读本科,继而周转性读研;超大规模派遣中国本科毕业生、与相关国家有经贸往来的公司职员到“一带一路”国家留学,培养大批量国际开拓型人才。④重视跨领域的大科学研究,在物质与能量、能量与意识、引力与时空、宇宙本源、生命本质等关乎人类对自身、地球、宇宙、生命认识的领域,加大国际科学家交流合作,及时追踪和酝酿科研范式新突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